周琳

周琳
原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专题报告:科考研学与保护教育中的责任与使命
报告时间:2019年7月23日14:00-14:30
报告地点:科研中心第二会议室
嘉宾简介
周琳,担任王绶琯院士创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秘书长20年,一以贯之地贯彻王绶琯院士的科学教育思想,遵循俱乐部“为明日的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宗旨,按照王绶琯院士设计的“科普+教育的一个前沿课题”实验,组织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到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团组中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到科学院的野外台站以及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等地进行科学考察,探索科普领域和教育领域“前沿课题”如何更好地交汇。目前,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120个学术指导中心721位专家担任俱乐部学术指导中心导师。20年来,俱乐部先后发展“基地学校”30所,共有近2300人参加了“科研实践”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活动,由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退休前曾担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部部长,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报告摘要 / Abstract
 
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创建、包括钱学森在内61位科学家联名倡议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于20年前的1999年成立。按照王绶琯院士的设计,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是联合首都中学和科研部门共同进行的为“为明日的杰出科学家创造成才机遇”的实验,是科普+教育的一个“前沿课题”,在形式上是组织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优秀科研团组中进行时间跨度平均为1年的“科研实践”活动,而野外科考研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考研学,主要在两大方面着力:其一,在青少年科学研究的训练与体验过程中,坚持“4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举;其二,在大自然生态保护和人类安全教育中,强化青少年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在“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在南海西沙,在海南育种基地南繁,在“一带一路”新疆哈密等科考研学中,探索了一种科学家“大手”拉青少年“小手”的独特模式,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教育经验,为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为我国各地青少年研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