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书昆

汤书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大会报告: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能够促进一种新生命观养成吗?
报告时间:2019年7月23日 10:20-11:10
报告地点:国际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汤书昆,中国科技大学传播学二级教授,1960年出生,江苏扬州人。1982毕业于南开大学,历任中国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科学系副主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人文学院学院执行院长,知识管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创新基地执行主任,科学传播演究与发展中心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暨科普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第307次香山科学会议(主题: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与科学传播)轮值主席,中国文房四宝行业协会副会长,国际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普创作》副主编,《科普研究》编委。
报告摘要 / Abstract
 
今天,通常意义上我们对待自然生命世界的态度是利用和保护,利用是一种价值取向,即通过采集、加工、消费的方式(包括实体与审美)对生物原生态进行强行改造与破坏;保护是另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利用态度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扭曲,而多样性萎缩会影响生命链的平衡,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以上两种态度,从哲学原点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立场,当然前一种有很强的掠夺性和蛮横不讲理,后一种则含有同情与慈悲心。

我们的科学教育需要反思生物多样性生存的权益问题吗?需要思考与多样化生命开展交流的价值观吗?还是维持“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就是自然进化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失衡威胁下涌现出的保护多样性的思想?

走向大自然的研学旅行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种方式,是走进多姿多彩生命世界体察体验、是培育用“科学只眼”看万千生命的科学素质提升途径。那么,在青少年们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认知大千生命世界的同时,我们需要提倡在人与万物对话中养成新的生命观与伦理观吗?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