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雷

朱雷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科学传播学系;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专题报告:自然影像是如何促进科学传播的——基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实证研究
报告时间: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11:30-12:00 
报告地点:国际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朱雷,自然科普作家、资深观鸟爱好者、野生动物摄影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硕士(鸟类学方向);现为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科学传播学系博士生(2016-2019年),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中国国家公园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自然影像科普;观鸟逾15年,足迹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上万人关注的鸟类科普微信公众号“鸟生”的创始人及运营者。《中国鸟类图鉴》(商务印书馆,2018)副主编;果壳网《物种日历》主要作者之一;《沙乡年鉴》中文版校译外审专家。
报告摘要 / Abstract
     
       自然摄影图片是科学传播和自然教育平台吸引公众、提高科学传播效率的重要媒介。然而,自然影像究竟能够从哪些角度增加传播效果?其美学质量又是否会影响科学传播效果?关于这些方面一直缺少模型化、量化的研究。
       作为自然摄影师兼科学传播学博士生,我将此话题作为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实证研究的平台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临时放置的实验性图文科普信息板,其上分别有不同美学质量的照片作为插图。本项目参考了Burns 等(2003)提出的科学传播效果评价模型,根据信息板自身的特点,还增加了“阅读率”变量来评价其对公众的吸引力。
      结果表明(N = 1216):和内容吸引力以及知识性相比,视觉吸引力是游客评价信息板效果的最重要因素。高美学质量的照片可以使科普信息板变得更有吸引力,同时对理解度、阅读满意度、兴趣和知识掌握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趣的是,不同美学质量照片的效果和公众自身对鸟类的兴趣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关性。
      这项研究明确并量化了高质量自然影像在以科普信息板为平台的科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为后续从影像美学属性和受众兴趣等角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亦为科普信息板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