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丞

嵇少丞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专题报告:行走大地的科学教育与深度学习
报告时间: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9:40-10:10 
报告地点:国际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嵇少丞,南京大学77级本科,之后师从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张文佑院士与钟大赉院士读研究生,1983年赴法国留学,师从著名地质学家A. Nicolas 教授,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中国矿物、岩石与地球化学协会的侯徳封奖、德国洪堡研究奖、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优秀教授等奖励。自1991年起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建筑工程、地质工程与采矿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教授。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探索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等领域做出一些里程牌的工作,在国际同行学界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专著3本, 科普书2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Tectonophysics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先后多次出任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地学终审委员会的委员,曾任麦吉尔大学、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与地质力学所等客座教授。
报告摘要 / Abstract
 
       1932 年3 月18 日美国《纽约时报》采访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GeorgeLeigh Mallory)时问:“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它就在那里)马洛里回答说。高山、蓝海、峡谷、沙漠、岛屿.....因为它们就在那, 我们人类无法将它们移至教室里,我们需要亲自走出来, 亲近它们、了解它们,在徒步远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探索大地的奥秘。
 
       为什么要行走大地?不仅仅因为它在那里,更因为我们人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它为什么在那?怎么在那?几亿前它在哪?再过几亿年它又在哪?它的前世、今生与来世是如何演化的?我们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因为我们人类行走大地不一定就是为了觅食,还可以通过行走大地让人发乎心灵的对自然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像熊熊火焰一样燃烧,让鲜活生命从此有了崭新的体验。“上车睡觉、到了景点赶快拍照”这样的旅游观光是极其浪费的,如果旅游观光不但让人们体验自然山水,而且更能了解自然山水本体的科学内涵,在行走大地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教育与深度学习,那就事半功倍了。
 
       大地之美与科学之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行走大地必然给予人们思想启示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约 535-475BC)说:“万物皆流,无物永驻”。中国古哲学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地球乃至宇宙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强大坚硬如基岩,柔软低调的流水也可以将其掏空直至摧毁。人们以此想象大陆可以像小舟一样漂移,喜马拉雅山可以从海底快速崛起,流水在群山岩石中掘出成百上千条河道,河流把岩石变成松散的砂粒带进海洋,然后在压力下结成坚强的整体。“从来没有一个种群长期统治过整个地球,人类这个自称为智慧的物种仅仅从几十万年前才始现身,难道你还会相信所谓的造物主,所谓的拯救者,所谓的世界末日,甚至所谓的永恒与不朽?难道你还会相信人类真有能力去拯救地球?”(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地球的奥秘——石头、地震与人的关系》一书的序言)。
 
       蓝色星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从石头到山水、从地震到海啸、从瀑布到火山,皆是科学规律的见证。让我们一起行走大地,与石头对话,读懂山水, 融通自然之美、穷究科学之源, 认知人类自身所处环境,熟悉地球的脾气秉性,最大程度地爱护与保护环境。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