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洁燕上海自然博物馆;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查看更多
顾洁燕
上海自然博物馆;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查看更多
专题报告: 中小学研学旅行背景下的博物馆科学教育
报告时间:2018年7月10日(星期二)14:00-14:30
报告地点:国际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顾洁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服务处处长。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教育硕士兼职导师。上海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静安区科协副主席(兼)。长期主持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展览教育规划和研发工作,在博物馆教育、媒体项目研发及博物馆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领衔策划线上线下百余项教育课程,获全国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一、二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等;推动上海地区馆校合作、馆际合作和馆研合作,其经验已经逐步移植至上海其他场馆和学校;提出自增长模式的网上博物馆系统,并推动作者队伍建设有效支撑新媒体的运维。主持国家、上海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著学术专著4部,科普图书5套。
报告摘要 / Abstract
近几年,中小学研学旅行、研学实践等意见陆续出台,无疑为博物馆等具有校外教育功能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我们准备好了吗?上海自然博物馆自2015年底起开始“馆校合作”项目,已经持续2年多。这个项目包括“馆本课程”、“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和“学校定制”6个子项目,聚焦馆校结合中的常见问题,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和展览资源的教育活动开发思路。经实践,该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目前,这种模式已经逐步拓展到上海的其他场馆,初步实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初衷。
这个项目与以往博物馆教育的区别在于:1、充分挖掘常设展览的教育价值,基于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选取相关展品标本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较有效的缓解了博物馆教室空间有限的问题;2、以学校教师为主、馆方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既调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又缓解博物馆教育人员紧张难题;3、对接课程标准,与学校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和博物馆非结构化的自由参观模式区别,采用半结构化的学习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主探索;4、围绕博物馆四大功能,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等综合素养及对博物馆的理解和认同,而非仅仅传播学科知识。
这个项目与以往博物馆教育的区别在于:1、充分挖掘常设展览的教育价值,基于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选取相关展品标本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较有效的缓解了博物馆教室空间有限的问题;2、以学校教师为主、馆方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既调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又缓解博物馆教育人员紧张难题;3、对接课程标准,与学校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和博物馆非结构化的自由参观模式区别,采用半结构化的学习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主探索;4、围绕博物馆四大功能,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等综合素养及对博物馆的理解和认同,而非仅仅传播学科知识。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