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鹏

贾鹤鹏
康奈尔大学传播学系;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大会报告: 从我国科学家传播行为特点看研学背景下的公众参与研究
报告时间: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16:20-17:20 
报告地点:国际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贾鹤鹏,中国著名科学传播学者和科学记者,目前担任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他是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主任编辑,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学系博士候选人。他曾连续两届代表亚洲当选为世界科学记者联盟执行理事。他还先后为Nature Biotechnology、Science、Nature 等知名国际刊物从事科学报道。2006年以来,他利用国内外机构支持,为中国记者先后举办了50多场(次)科技新闻报道培训,惠及2000余名专业记者。2010年,他获选成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11年,他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并被普渡大学推选为亚洲首个科学新闻桂冠人物。2012年转向学术研究后,他先后在国际和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30篇同行评议的论文。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探讨科技争议背后的政治、社会与传播因素以及开展科学家传播能力建设。2018年,他即将以领军人才身份正式加盟中山大学。
报告摘要 / Abstract
 
       作为科学传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 公众参与研究(亦称为公民科学)通过让普通公众直接加入到科研进程、搜集资料和贡献数据等,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同时,也节约了一些特定学科的资源投入,并催生了数以百计的高质量论文。目前研学在我国正在成为公众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因其具有一定的盈利前景而吸引了市场化的参与者,但科学家一方仍然缺乏积极参与,各种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因素,尤其是缺乏政策支持(科普无法纳入科研考评)以及缺乏实践,都会妨碍科学家投身于研学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公众参与研究,可以在保持和促进特定领域的科学家科研产出的情况下,促进其对研学实践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研学活动的主要受众为学生,也初步具备了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探究科学家的传播行为就成为推动我国的公众参与研究活动并进而丰富科学传播事业的重要起点。在此,我们将呈现两组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行为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这些结果来为在我国发展公众参与研究提供理论铺垫。通过对我们两次累计超过1500样本量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科学家高度拥护科普与科学传播,愿意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主要受到实际政策支持不足、时间缺乏和媒体不可靠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此外,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具有高度的组织化特点。这些行为特点都为我们进一步有组织地推动公众参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