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94eec8fe0faf3a5d4f7078f46ce48b

朱小元
上海书画院;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专题报告:师法自然 抒情达意
报告时间:2017年7月13日(星期四) 14:00-14:30 
报告地点:王莲酒店兰花厅
嘉宾简介
笔名朱原。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自幼随父亲油画家朱克可学习书画,后师从江苏省国画院画家李亚先生和南京艺术学院刘菊清教授,并由刘菊清教授引荐师从国画大师陈佩秋先生。工笔花鸟画家。上海书画院画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观鸟会成员。
报告摘要 / Abstract
       中国花鸟画的传统不仅要求画家精准的描绘鸟及其生活环境,更要求画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努力把个人的感受传达给他人。在花鸟画古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两者完美结合的杰作。(五代时期,花鸟画逐渐形成独立画种,出现了黄荃、崔白、赵昌等花鸟画巨匠。宋明理学为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宋倡导“格物致知”,加之宋徽宗的大力支持,令画家们对花鸟的深入了解追求到极致,将花鸟画推上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明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推崇心物合一,为花鸟画的继承发展提供了画家重视直抒个人情感表达的理论合理性。)
       承继传统,源于亲身经历的花鸟画创作,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热爱。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画家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有关鸟的照片和现成的参考资料,并以此为依据画花鸟画。但是,这些都无法代替在野外面对面观察鸟类时获得的感受。
       花鸟画历来都是教化的方式,用以引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欣赏、追求和愿望。重视花鸟画的科学教化功能,精准、艺术的表现鸟类及其生境,展现鸟与人、鸟与鸟、鸟与自然的关系,以情节性调动观者的同理心,激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鸟类保护和研究的兴趣,这些对花鸟画创作者和观者都具有环境教育的意义。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