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卿

翟俊卿
浙江大学;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专题报告:什么是科学探究?儿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及教育工作者在探究式课堂中的角色
报告时间:2017年7月13日(星期四) 14:30-15:00 
报告地点:王莲酒店棕榈厅
嘉宾简介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师。2007年-2011年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育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非正式情境中的科学教学,导师为前欧洲科学教育学会(ESERA)主席Justin Dillon教授、知名心理语言学家Jill Hohenstein博士、前美国科学教育学会(NARST)主席Jonathan Osborne教授。2011年8月-2014年1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进行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研究工作。2014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IJSE)上发表的论文‘Am I Like a Scientist?’: Primary children’s images of doing science in school在线阅读数量达1650次,为该刊物2014年被阅读次数最多的论文。此论文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新加坡小学生是如何理解科学探究、如何识别科学课堂中的自我。
报告摘要 /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对科学课堂中探究的理解,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探究式课堂中的角色,为非正式情境尤其植物园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借鉴。研究1通过对新加坡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绘画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是: (1) 亲自动手的探索过程; (2) 跟随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 (3) 协助合作的社会化过程。虽然很多学生将自己描绘成科学家,但是他们对科学家的理解存在偏差。研究2通过对新加坡三位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了教师在创建探究学习机会中的不同角色。教师的角色被分为四类:(1)知识的分发者(提供者);(2)学生活动的监督者(警察);(3)学习的指导者(导师);(4)探究的参与者(协同学习者)。研究发现,一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动态的,受到课堂任务性质、学生类型、时间限制和资源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又影响和塑造了科学教室中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体验。非正式情境中的科学学习是对学校科学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而非正式情境中的教育工作者,如植物园中的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活动类型及学生背景,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促使教学工作在引导来访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