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所长;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查看更多
赵延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所长;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嘉宾
查看更多
大会报告:中小学青少年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报告时间:2017年7月13日(星期四) 11:00-12:00
报告地点:国际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他带领课题组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再分析,试图了解我国中小学生为何对科学职业失去兴趣,找出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
报告摘要 / Abstract
有调查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的兴趣逐渐下降,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科学职业对青少年吸引力不足的“危机”。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否存在?我国青少年未来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青少年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在全国23个省和直辖市选取了66所学校,然后使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每个学校各随机抽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一个班,选取班里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际调查完成的样本为30个小学班、30个初中班和28个高中班,共完成有效问卷3856份。基于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将来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并探讨了个人兴趣因素、职业价值观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对这种从业意愿的影响。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科学家职业的从业意愿不高。在影响青少年对科学家职业的从业意愿的社会因素中,本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对科学工作趣味性的判断,以及家人、亲戚、朋友或熟人中是否有科学家等因素都起着显著的作用。据此,我们建议,应改革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同时应设立科学家“科普休假”制度,加强科学家与中小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互动,以提升青少年对科学家职业的从业意愿。
更多嘉宾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