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0-03-19

“每个物种都有一个故事,若想成为一名环境教育者,至少要成为一名生物多样性教育者。 
- Richard T. Corlett
                                        


■ Richard T. Corlett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为什么来版纳植物园。我出生在伦敦,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到了东南亚地区,在那里住了39年。先是在泰国清迈,接下来在新加坡、香港之间往返,于2012年来到了版纳植物园。这是我的新书《热带东亚生态学》第三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出版于2009年,致力于东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从中国南部到印度尼西亚西部)的陆地生态;第二版出版于2014年,将地理区域扩大到包括印度东北部和不丹非常相似的生态系统;第三版有大幅更新。这仍然是唯一一本全面涵盖从不丹到琉球群岛、从亚热带中国到印度尼西亚整个地区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的书。


《热带东亚生态学》第三版

版纳植物园介绍

       版纳植物园在哪里?从中国地图上来看西双版纳只是居于一隅。在座的大多数来自中国其他地区例如北京、广州、南京等地,所以西双版纳对于在座的所有人来说,距离中国其他地区都很远。我要谈论的是,西双版纳也是东南亚北部的中心,而东南亚北部地区是全球生物最多样却又最需要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过去人们对于这里知之甚少。下图红圈标示的东南亚北部地区有全球大约10%的陆地物种。我大约估计了一下,西双版纳地区占据了全球10%的陆地植物物种、10%的动物物种和10%的哺乳动物物种,而这些物种还有很多都是未知的。

红圈标示的东南亚北部地区有全球大约10%的陆地物种。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可向国内放眼望去,或者选择性地面向国外,西南方向,面向缅甸、老挝以及泰国地区,而版纳植物园所做的研究是面向两边。版纳植物园拥有60年悠久的历史——今年年初我们举办了60周年园庆活动,其中包含一场国际研讨会。1959蔡希陶教授创立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探索东南亚其他地区还不能实现,当时的工作重心都集中于西双版纳境内。人们在这里获得知识以及从外界带来相关认知,而保护工作基于你了解这里有什么以及什么该得到应有的保护。这是在建园的前30年里,人们旨在探索的内容。另外在这里有哪些植物,它们分布如何,有哪些哺乳动物,这样的探索在版纳植物园已经持续了60年。

我们做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保护生物学起始于探索什么东西该保护,而版纳植物园自建园之初就引领本地区的植物探索。不仅如此,版纳植物园还影响并推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该地区的其他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区的选择划分是根据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度,通过建立保护区来开展物种保护工作。这同样也需要详细的知识储备,相比其他国内保护区,西双版纳地区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版纳植物园还在园内的种子库保存了许多野生植物种子,各类植物专类园中也收集保存了许多热带植物,并由此来进行物种保育,通过对种子的保存为保护生物学做贡献。将种子保存在大约-20~-30℃的低温环境下。对于一些稀有物种,我们也会将其种植在园里,但有些物种的种子因为不适宜低温而无法保存在种子库,所以我们将其进行活体保存,种植在我们的专类园里。

       我们还参与了其他多个项目,其中一个就是“龙山林”的生态恢复。在傣族村寨,龙山林遭到了严重的破环,我们为此做了关于生态恢复的工作。曼养广曾是版纳植物园最初选址所在地。2014和2015年间,我们在当地傣族居民的帮助下种植了12个当地树种的372株树苗。今年我们去观测这些树种的长势,然而做生态恢复并非易事,有些长势很好,有些不怎么好。这是龙山林和傣族村寨,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山头上都没有植被覆盖,有许多山林植被遭到破坏,大的树木都被砍伐用来建设,在我们记录的13年间能够清楚地看到龙山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正在努力恢复。

版纳植物园开展“曼养广龙山林恢复项目”植树活动


BGCI环境教育刊物Roots介绍自然科普园与龙山林项目

       在2012年我来到版纳植物园工作的那一年,我们首次在这里启动了“零灭绝项目(Zero Extinction Project)”,致力于通过评估西双版纳所有本土植物的濒危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其主旨就是零灭绝。我们与这些了解西双版纳植物知识的专家进行了任务分配,然后我们创建了物种列表,将其分为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无危、数据缺乏6个不同的等级。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去野外开展评估工作,这项工作的第一步是弄清楚我们所知道的,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继续对它们进行野外实地考察。经过4-5年的考察,最终得到了此列表,只要我们获得新信息,它仍将持续更新。

西双版纳本土植物的濒危现状

       由此表可见,在西双版纳的4000种开花植物中,有2种似乎已经野外灭绝,它们曾经生长过的地点现在被橡胶园覆盖,并且很可能已经灭绝。我们有153种极度濒临灭绝的物种、193种濒危的物种和700个易危物种,这些物种现在还没有濒临灭绝,但它们有可能在将来濒临灭绝。好消息是,约有3000个物种表现良好。极危和濒危是我们需要特别担心的物种,对于野外灭绝的物种我们知道为时已晚,因此,我们专注于这两类。在进行这项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搜寻了物种清单附近区域的许多区域,发现了列表中未包括的物种,其中一些分布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其中一些是从缅甸或老挝来的,其中一些对于科学来说是全新的。对于这些新物种或未被记录的物种,我们还在持续调查更新中。

       中国植物园联盟开展的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大力推广零灭绝项目,目前有30-40个国内植物园加入,在全国范围开展保护工作,不能让有些物种因意外或人类保护不力而灭绝。

       在最近十年,版纳植物园开始向东南亚方向辐射。2014年东南亚中心成立,在缅甸、老挝的首都都有办公室驻扎,未来还将在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研究重心就在于拥有全世界10%的物种的东南亚生物圈。

本地区各区域内已记录的被子植物物种数。

       举个例子来说明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何如此重要。这个地图展示了每个地区的植物物种数目,在云南的记录有15,500种,但是在缅甸仅有11,800个物种有记录,这看起来不太准确。缅甸比云南面积大,纬度范围更广,理应拥有更高的多样性。很明显,这个数字是错误的,还存在很多人们未曾收集到的数据。在老挝存在同样的问题,数据显示有4800个物种,但是老挝拥有更多的生态系统,更多的森林,显然记录到的物种却很少。因此我们认为这两个国家大约30%的物种没有记录,有望在这里找到2000或3000个物种。

       而这仅仅是植物物种,还有其他的也是如此。泰国的此项研究较好。在过去的3年中,东南亚中心在缅甸和老挝进行了多次野外科考,考察地区达到缅甸北部的偏远地区,到那里要花费数周的时间,因此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东南亚中心的产出很高, 46个新物种,这些文章发表在Phytokeys 等国际学术期刊。由此看来,我们做的这些工作是正确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化石的工作,这篇是关于植物学的工作,而这些产出实际上只是两年半的工作,此项工作必将任重而道远。

       以上这些是版纳植物园所做的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及成就。

环境教育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联系

       版纳植物园在环境教育方面有很大的义务,环境教育是如何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联系起来的呢?我们在勐仑及西双版纳地区和多个学校有合作交流,例如与景洪小街小学,助力该学校荣获“国际生态学校”称号,我们有志将生物多样性教育逐渐拓展至其他区域。我们还做了许多跨越地区的工作。

       生物多样性教育贯穿了我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我主要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也跟着在中学做过一些教学,而很少有机会面向小学。就我自身的经验而论,环境教育的侧重点应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必须与当地相关。 显然,让学生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很重要,但是需要本地的例子,以便教给他们能够用于现实的东西。

       环境教育工作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生活——虽然环境教育工作必须联系国家或者全球议题(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等),但我们更需要联系本地情况。

       例如,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60年的气候变化,那么世界在过去60年中的温度升高了大约1摄氏度,那就是平均水平的升高,听起来只有1度并不高,也许是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在版纳植物园,今年5月20日温度达到42摄氏度,比以前的最高记录高2度,那是60年来最热的一天,真是令人不快。 这表明全球变暖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园也在变暖。再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由于人类的影响,全球有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但是联系到本地,因为捕猎,曾在西双版纳常见的白颊长臂猿现已灭绝。它在傣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拥有悦耳的声音。20年前,你是可以听到并看到这个物种的,如今该物种在老挝各地仍然存在。

       所以,环境教育需要的是故事——详细的故事:

       这是一个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关于蜘蛛妈妈也会亲自哺乳喂养子代的故事,是由陈占起和权锐昌教授共同完成的。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听过这个故事,因为它在多个社交媒体都有报导。虽然这是一个出现在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研究,但也是一个可以讲给小孩子听的故事。
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发现大蚁蛛具有长期的“哺乳行为”。(陈占起 摄)

       再如,这种很大的蝙蝠,它会在花朵上觅食,最近的居群生活在距离版纳植物园约12公里的地方,但是当版纳植物园开放这种白色花朵时,蝙蝠就会出现并拜访它们。它们在花朵觅食的同时头上会沾满花粉,等到下一次拜访时就会帮助植物完成授粉。我们可以把植物与动物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榴莲就是被这种蝙蝠授粉,下次吃榴莲时,要感谢这种蝙蝠为它传粉。

       这是一种小鸟,只有在冬天才飞来版纳植物园,我们知道它们在这里,因为这种鸟的叫声很短促、识别性很强,而大多数鸟在冬天是完全沉默的。这些体重不足10克的小鸟就从中国北方不远千里迁徙到版纳植物园来度过整个冬天。显然,由于冬季在中国北方并没有充足的食物,所以它们必须选择离开。

       之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这些小鸟的腿上带着有编号的识别环。我们发现每年都有完全相同的鸟儿回到完全相同的地方,所以这些鸟儿每年再飞2000多公里回到我们所捕获的完全相同的地方,其中一只我们捕获了18年,可见他们的生命周期还比较长。它们以小昆虫为食,冬天在西双版纳,而在夏天则以这种昆虫为食。

       每个物种都有一个故事,若想成为一名环境教育者,至少要成为一名生物多样性教育者。你确实需要运用这些故事,但不一定非要向孩子们展示物种,毕竟其中一些物种很难看到。这是一个本地的例子——生活在竹子里的蝙蝠,实际上可以在百竹园看到,可能是甲虫在竹子上凿出的洞,这种扁平的蝙蝠进入了这些洞,从而生活在竹子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环境教育工作者能够讲出更多有趣的故事。

                                                           

问答环节

       提问1:作为一位科学家,您认为版纳植物园和邱园这些享誉全球的植物园相比,有什么优劣势呢?
    回答1:我在东南亚这片地区生活了将近40年,而我的故乡正是邱园所在地——英国,我24岁就离开了故乡。据我所知,邱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与版纳植物园相比,它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从地理位置而言,它位于市中心,可能会吸引比版纳植物园更多的游客,那里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但我并不认为他们做得比我们好。对于一个植物园而言,版纳植物园在环境教育方面优于其他园,显然,我们比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提问2:关于判定西双版纳地区白颊长臂猿灭绝的证据,怎么能够单凭听不到他们的叫声而如此断定呢?
    回答2:目前来看,这个物种仅在中国灭绝,但仍旧存在于老挝、越南等地区。因为他们的啼声很大,近些年来在这里完全听不到它们的声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明他们已消失于该地区。其灭绝的原因在于打猎使其难以生存,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将其再引种回来,前提是做好保护及教育工作,不要再让打猎等人为因素干涉它们的生活。

    提问3:请评价一下版纳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工作,您认为版纳植物园未来有哪些发展机遇?
    回答3:如今的环境教育工作已经比之前大有进步,不仅在于其影响力,更在于其影响范围。未来,我们还肩负着更多重任,我们的培训班已经扩大到了缅甸、越南、老挝等地。我们的教育面也不断拓展,但我个人更注重研究生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提升版纳植物园的影响力。版纳植物园2009年启动的高级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野外培训班(英文简称AFEC-X)至今已经举办10届,其影响力逐年提升,去年的申请人数创历年之最,吸引着全球生态学研究爱好者。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提升版纳植物园影响力的例子。

    提问4:我们提出了两种希望建立在教学模型上的策略,一种是建立最高标准,树立榜样,另一种是培训教师或人员。你认为我们应侧重哪种?
    回答4:我认为两种都要做。我在版纳植物园开设了一个为期一周的高级科学论文写作研修班,我考虑过培训其他人来授课,但实际却很难做到,因为培训他人涉及到多方面的技能。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已经有人在进行培训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工作,我们需要培训专门的人才来教导培训人员,而不只是做研究。目前版纳植物园的许多科研人员也在培训他人,同时也有许多科研人员还没有开展培训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此我再补充一点,教学、培训、研究之间是相互反馈的,在全球许多地方的研究都表明有教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做的研究更好,发表了更好的论文,例如周边的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单做研究的科研机构的论文影响力与兼顾教学与科研的人员相比越来越弱。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将教学与科研进行结合的原因,只有很少的纯科研机构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做研究的老师,因为我有超过30年的培养研究生的经历。

     
文字整理:李琳
     文字审校:贺赫
                                                                                 

本文选自《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更多文章请在微信中搜索“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小程序阅读。
分享到:
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文章小程序
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文章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