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8-11
云南日报: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解读研学旅行+ 查看更多
云南日报: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解读研学旅行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8-07-13

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会场 赵江波 摄
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7月10-11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以“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中科院所属机构、植物园、出版社、各类高校、民间自然教育机构等全国120余名代表参会,共商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新趋势。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表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也要培养孩子们立志成为科学家的美好愿望。”近年来,研学旅行蔚然成风,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例,版纳植物园每年接待自然体验营、科学探究营、青年科学节等研学旅行活动人数达5000余人。上述研学旅行相关活动,既拓展了参与者的视野知识,也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陈进告诉云报旅游文化全媒体记者,希望借助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搭建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促使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激荡思维,探讨科学教育发展方向。
如何打造高质高效的研学旅游产品
论坛上,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以“如何打造高质高效的研学旅游产品”做大会报告。郭传杰首先分析了教育、科普、科学教育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差异,指出研学旅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在此背景下,研学旅行呈井喷式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乱象,如有旅无学,只学不旅,学旅脱钩等。
郭传杰强调,研学旅行是探究性学习与教育性旅行的融合,学、研、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进行。如何打造高质高效的研学旅行产品,郭传杰首先指出中科院宜将研学旅行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融为一体,综合利用高端科学资源。其次,分布于全国各不同生态地区的植物园、野外生态台站、天文台都是开展研学旅行的绝佳地点,相关部门应组织联系会议,组织起专业的研学旅行队伍,打造出公开透明的研学旅行平台,有序开展研学旅行相关适宜。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郭传杰建议研究制订高端研学旅行的标准规范,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考核机制,规范研学旅行发展。“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对于提升孩子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郭传杰说。
研学旅行,学校与科研所之间的沟通桥梁
研学旅行拓展了教学空间,使学生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孟建伟提出,研学旅行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旅行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研学方式,生动地体现了“研究”与“学习”的有机结合,“研学”与“旅行”的有机结合。
孟建伟认为,从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来看,科学教育即科学生活,未来的科学教育应当走一条科教融合的道路,即以“研学旅行”为契机,通过“研学旅行”,在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然后通过制度化,逐步形成一种科教融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研学旅行背景下的博物馆科学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研学实践等意见相继出台,无疑为博物馆等具有校外教育功能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今天的论坛上,上海自然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顾洁燕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分享了研学旅行背景下的博物馆科学教育。
据悉,上海博物馆自2015年起,开展了“馆校合作”项目,与中小学积极合作,制定出了剧透针对性的科学教育项目。“我们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孩子,制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如针对3—6岁儿童,以动植物的生存策略为主题,通过生动的动植物生存繁衍故事来吸引儿童体验,激发兴趣。”顾洁燕坦言,该项目不在于向3—6岁儿童科普动植物知识,而是力争在过程中培养儿童对方位(左右、前后)的深度理解,理解符号的意义,同时也鼓励家长、儿童间开展积极交流互动,这才是意义所在。
据悉,针对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等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上海自然博物馆分别制定了“难忘教育”、“激发兴趣”、“达人养成”、“课题研究”等教育目标,从易到难,针对性明显。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时,以学校教师为主,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既充分调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也缓解了博物馆教育人员紧张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模式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云南博物馆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充满体现了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民族特色浓郁,文化主题突出。如果能“复制”、“推广”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成熟模式,对云南各大博物馆开展博物馆科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助推云南研学旅行发展。
打造校园绿色环境,巩固研学旅行效果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当代孩子接触户外环境的机会也来越少。与自然接触的缺乏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健康、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还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环境价值观和亲环境行为。
针对该情况,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硕士研究生刘婉路做了一项专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环境作为一个“隐形课堂”,对孩子的环境价值观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小学校园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研学旅行教育背景下的“大后方”,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和利用,或许将有效巩固研学旅行后果,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据了解,在2天的会期中,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将进行4场大会报告和10场专题报告以及13场交流分享报告,内容涉及高端科学资源科普化、移动科技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研学旅行中的影像创作等。会议期间,还将开展学术板报交流、文创产品展示,研学旅行路线考察等活动。
本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承办。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于2016年创办,每年7月在版纳植物园定期召开。经过三年的发展,该论坛已发展为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多学科交流的高质量平台,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科学教育从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引领国内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的发展方向。
云南日报记者 段建鑫
分享到:
- 【大会报告】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 郭传杰:高端科学资源科普化的几个问题——兼谈如何打造高质高效的研学旅行产品
- 【大会报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 陈文莉:移动技术支持的科学无缝研学:新加坡经验
- 【大会报告】中国纪录片导演 李成才:科学与启蒙
- 【大会报告】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贾鹤鹏:从我国科学家传播行为特点看研学背景下的公众参与研究
- 【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孟建伟:走向科教融合的科学教育 —— 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哲学思考
- 【专题报告】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创始人 马庆宇:让更多自然科学考察走进研学旅行
- 【专题报告】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发展处文化宣传办主任 丁宁宁:科学与基础教育融合探索
- 【专题报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嵇少丞:行走大地的科学教育与深度学习
- 【专题报告】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常务副主任 王闰强:中国科普博览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
- 【专题报告】北京微创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王虎纹:科学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 【专题报告】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硕士毕业生 刘婉璐:校园绿色空间及校园开展的绿色主题活动对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影响
- 【专题报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赵云鹏:大学博物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建立和推广
- 【专题报告】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博士研究生 朱雷:自然影像如何促进科学传播 —— 基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实证研究
- 【Pecha kucha】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宋利培:公园——你身边的绿色课堂
- 【专题报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服务处处长 顾洁燕:中小学研学旅行背景下的博物馆科学教育
- 【Pecha kucha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杨婉玲:“珠江淡水渔业展览中心”科普教育
- 【Pecha kuch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红强:小小地震学家养成记
- 【Pecha kucha】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徐超:能以致用,开诚为源——新能源科教融合交流
- 【Pecha kucha】婺源林奈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刘芝龙:从零起步的自然实验室
- 【Pecha kucha】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贺赫:研学之旅,有你有我
- 【Pecha kucha】上海辰山植物园 何祖霞:《植物进化的故事》创作感悟
- 【Pecha kucha】睿四面体科技有限公司 康宁:科学摄影与研学
- 【Pecha kucha】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李青为:关于鱼儿山研学旅行方案的思考
- 【Pecha kucha】徐州市气象局 孙建印:微媒体下的科普教育
- 【Pecha kucha】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邱文晖:版纳植物园系列培训助力提升研学旅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