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欧:让科学的声音听上去是甜的+ 查看更多
编者按:吴欧,果壳网副总编,科学人主编,带领果壳网旗下的原创内容团队,致力于促进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将最专业和最前沿的科研成就转化为广受公众喜爱的传播内容。果壳网找准科学青年和知识青年的兴趣点,也探索更为广泛的公众关注点何在。沟联全球的科研工作者,与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AAAS协会、爱思唯尔、《中国科学》等学术出版集团和学术机构,以及国内众多高校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在首届罗梭江科学论坛期间,吴欧以《让科学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分论坛做了报告。我们邀请吴欧将发言内容做了整理,以飨读者。
让科学的声音听上去是甜的
大约七八年前的时候,我在一家国际著名的杂志做主编助理。说国际著名,并不算很吹牛,毕竟 National Geographic在当时是一本拥有32种语言版本的杂志,简体中文版是它的第33个版本,中文名字叫做《华夏地理》。
那时候我留意到《三联生活周刊》陆续有几篇好看的科学类的文章,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叫做姬十三。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笔名,立刻就能让人记住。作为编辑,一项能力就是当你发现一个能把文章写好看的作者之后,你要不顾一切,掘地三尺地把名字背后的那个人找出来。
后来我就找到他 ,当时还是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的博士生的姬十三也成了我的作者,他总是能把科学上那些看起来高深的新发现,和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科学讲得深入浅出,文字还透着文艺青年的小清新,让你觉得科学离你根本没那么远,从而读来兴味盎然。
后来他毕业了,从上海来到北京,我们见了个面。他跟我说,我跟一些年轻的科学圈朋友一起组织了一个科学写作的小团体,你也加入吧。就这样,2008年,我们成立了一个叫做“科学松鼠会”的秘密组织。这张图片呢,就是当时科学松鼠会的办公室,在崇文门的一个民宅当中。
科学松鼠会
当时,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做“让科学流行起来”,我们希望科学可以成为像电影、音乐、艺术一样的流行文化。几年后,我们采访英国曾经的摇滚乐明星和粒子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他说:“科学太重要了,他必须,也不得不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当时我们简直是引为知己,把这话作为采访稿的标题。后来,由于某些机缘的关系,这句话有了一个变体“让科学技术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被写进了国家科普信息化的建设纲要当中。
当然,光有理想是不行的。科学青年们想持续的走科学传播的道路,就必须得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后来在“科学松鼠会”的基础上,姬十三注册了一个公司,这就是现在的果壳网。姬十三从我的作者,变成了我的老板,当年我催稿的时候怎么对他呼三喝四,现在他就可以怎么对我颐指气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我们当年的办公室,soho现代城的一个民宅里头。
年轻的果壳网,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科学媒体”,我们把“科技有意思”写进了我们的logo里面。在传统媒体是时候,我们揣测读者可能会喜欢什么,读者买了杂志,就会接受你传播的内容。而在互联网上,这一切都发生了反转。我们必须随时关注读者想知道什么?
于是,我们就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作出一些选题和报道。口号是“一切新闻都是科技新闻”,这在我们编辑部里强制执行的。当然,我们要不要跟,以及切入的角度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不久前天津大爆炸时的案例。从我发现这个选题,到中国气象局给我们支持,出稿到最后发布,大约只用了3个小时。它比传统媒体要快得多,它准确地切在公众最关注的命脉上。
这种借鉴自传统媒体的做法,保障了我们始终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当中。然而在新媒体中,应该还有更多可以尝试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自媒体方面的一些玩法:与受众互动、针对大型科技事件的直播、Meme的使用、利用招聘时的强媒体形象塑造、强价值观输出等等,都是我们在新媒体上屡试不爽的方式。
万有青年烩
除了线上传播,我们还策划了大量的线下活动——比如把帐篷搭进博物馆,比如邀请科学家与我们一起畅谈科学。这样有趣的活动,赢得了很多粉丝。后来,我们的粉丝送给了我们一条“恐龙”。一位年轻的古生物学家,他非常喜欢我们,把他在重庆綦江发现的一个新种恐龙命名为“果壳綦江龙”。所以,果壳网也很有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恐龙的互联网公司。
然后在高校里我们有青年版的演讲——万有青年烩,我们和浙江省科协共同举办的菠萝科学奖,被称为“中国的搞笑诺奖”。在北京的三里屯,我们和雕刻时光合作,开了一家以科学为主题的咖啡馆,把科学家请进咖啡馆,让他们和媒体围桌而坐,来弥合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不信任。这些都是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开拓的科学传播的方式,以此来呼应我们当年的希望——“科学可以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
果壳的理念之一
只流行也是活不下去的。我们得能自己养活自己。怎么从科学传播中去寻找商业价值,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是我们曾经做过科技传播服务的品牌,从这些客户的产品当中,我们提取科技的灵魂,赋予其有趣的骨骼。具体怎么做?
“城市物种日历”是我们无意当中制造的一个淘宝爆款。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制作的这个日历。它的客户是阿克苏诺贝尔,这是一个全球最大的涂料生成企业,当时他们定制想定制一款日历送给他们的客户,然后他们的宗旨是关注人与城市。所以我们当时就策划了一个城市当中的常见物种。我们请了插画师,手绘了52个手绘的插画,一周一个,然后每一页上有7个二维码,每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个物种,一年365天,每天在网上讲解一个物种的故事。这些物种除了好看的花花草草,还有我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城市中可以见到的鸟兽昆虫,甚至还有我们南方家庭中常见的小强。
因为每天要更新一个新的物种,这本日历要坚持更新一年,所以有人跟我说,你们把这本日历做成了行为艺术。起初,它只是客户定制7500册之后,多余的2500册,我们怯生生在网上放了一个销售链接,结果第一批的1500册,在52分钟内销售一空。我们紧急加印两次5000册,以及预售1万册,它的销售业绩是24小时买到2万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体会到,粉丝经济的厉害,以及粉丝对我们是真爱。今天以这个产品为核心,继续向外延伸,城市物种日历这个公众账号的粉丝量也已经有5万。另外一款周边产品是量子积木,这个科学和生态的内容被稀释得很少,而趣味性更强的衍射产品,也有月销售量40万的战绩。
下一步,我们的探寻又是什么呢?无论是线上传播、线下活动,或者是周边产品的探索,果壳始终还在小众的人群中探索。那么从社区到社群,我们还有没有可能继续扩大受众呢?这是我们最近以互联网创业的方式新推出的一款产品——在行。他采用一对一付费的方式,来获取别人的经验和知识。有人可能会问,你们免费传播科学,都没有多少人看,你还收费,哇,一次好几百块,还不便宜!
我来讲几个我们在行的例子:这位叫邢立达,他在我们在行挂牌的话题是:“古生物学家带你重返侏罗纪”,一对一的带领人去延庆的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看恐龙的脚印;大家可以看到,虽然他的挂牌价高达3000元,但依然有40个人愿意见他。这位叫史军,他的话题是“菜市场中的亲子博物旅行”,带领一个家庭去逛菜市场。虽然他挂牌价是1000元,但他已经被约见了6次;这位是姚雪菲,她的话题是“博物学家养成记”,她愿意带领人们去野外去学习怎么成为一个博物学家。扩大话题范围,我们还有带领人们讲解珠宝知识、手表知识、服饰搭配、参观艺术馆、欣赏美术展的各类行家。这些是个人一对一的讲解和体验,我们最近把这个活动进行了升级,可以一对多的进行,比如一次10个亲子家庭,比如去观察和画多肉植物,比如在植物园温室大棚听植物学家里讲解热带植物,比如在咖啡馆里学习关于咖啡的种植、烘焙的知识,比如在一个精酿师的工作坊里,学习啤酒的知识和怎么酿造啤酒;比如在创客实验室里学习制作一只O型钟,通过3D建模和激光雕刻机把它给做出来。在这里,地质公园、植物园、野外、菜市场、咖啡馆、创客实验室、手艺人的工作坊、商场、艺术馆、画廊都成了人们进行体验式学习的场所,就像把科学博物馆搬进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中,知识成了有价值的东西,体验式的学习成为了有人愿意付费的产品。通过互联网,把博物馆“搬出去”、把实验室搬出去、把大学搬出去,让体验式学习和科学传播随时随处发生。
今年上半年,果壳衍生产品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分答。这是一款基于互联网创业的方式,研发出的语音回答问题的产品,有人付费提问,有人偷听分享。它以牢牢的踩踏住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脉搏。这样一款产品,如何和科普结合在一起呢。张双南老师是我们分答上的头牌“科学家网红”。他在这个一分钟的语言中,回答了他为什么会尝试分答,并在完成了了他的“价格与提问数量之间的关系”实验之后,仍然留在了分答答题,因为网友会提出一些他过去不曾想过的好问题,从而促使他的思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我们一群年轻人,不断地以有趣的方式,在科学传播的道路上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有趣的灵魂,迟早会相遇。(完)
编辑/木石(图1为吴欧论坛发言现场,其它图片均来自她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