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谁来参加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 查看更多
为加强社会各界在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研究及实践领域的交流,促进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针对目前在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所存在的热点和难点展开讨论与争鸣,进一步增进认知和扩大共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中国植物园联盟定于2017年7月13-14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第二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
不少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将出席本次科学教育论坛,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你熟悉的面孔(排名不分先后哦)。也欢迎参会者踊跃提交会议发言!

嵇少丞
简介
自1991年起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地质工程与采矿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教授。据维基百科,该学院在加拿大名列前茅 (It ranks first in Canada for the scope of its engineering research)。嵇少丞教授主要从事地质构造与岩石地震波性质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南京大学77级本科, 之后师从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张文佑院士与钟大赉院士读研究生,1983年赴法国留学,师从A. Nicolas (著名教授,曾任法国教育部宇宙、地球、环境学科的总负责人),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曾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中国矿物、岩石与地球化学协会的侯徳封奖、德国洪堡研究奖、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优秀教授等奖励。
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探索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等领域做出一些里程牌工作,在国际同行学界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专著3本, 科普书2本。为中国培养的十几名博士后、博士与硕士,大多已成为国内重点大学或研究所的中坚人才——教授、研究员,研究所所长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海内外4家核心学术期刊的编委,先后多次出任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地学终审委员会的委员,先后兼任McGill大学、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与地质力学所、三峡大学等客座教授。

赵延东
简介
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他带领课题组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再分析,试图了解我国中小学生为何对科学职业失去兴趣,找出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

周浙昆
简介
六旬老叟,从事植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常于野外开展工作,出入于山水间,曾进墨脱,上西隆、入独龙,采集植物标本,记录植物分布,探索多样性之奥秘。多次在滇藏多地采集植物化石,翻阅大自然留下的天书,得以串联植物过去现在之联系。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偶尔间也将科研心得、野外考察经历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欢以博文记录于科学网,目前已有十万人余人访问。对科学教育有独特的见解,其领导下的古生态研究组对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进行指导,研究结果以“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为题,参加了2017年第32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数百项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大赛一等奖,并夺得本届大赛最重要的奖项“云南省科协主席奖”。

翟俊卿
简介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师。2007年-2011年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育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非正式情境中的科学教学,导师为前欧洲科学教育学会(ESERA)主席Justin Dillon教授、知名心理语言学家Jill Hohenstein博士、前美国科学教育学会(NARST)主席Jonathan Osborne教授。2011年8月-2014年1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进行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研究工作。2014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IJSE)上发表的论文‘Am I Like a Scientist?’: Primary children’s images of doing science in school在线阅读数量达1650次,为该刊物2014年被阅读次数最多的论文。此论文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新加坡小学生是如何理解科学探究、如何识别科学课堂中的自我。

吴超
简介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后取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发展学硕士。2014年,景客在全国智慧旅游应用大赛中获得最具行业潜力奖,入选北京中关村金种子工程。2016年,吴超入选南京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他长期从事移动互联网与科普结合的实践工作,曾与全国各地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地质公园、自然风景区、城市公园、历史园林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合作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科普及游客服务类项目。

祁云枝
简介
就职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雁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漫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莲湖区驻校园作家,中科院科学家演讲团西安分团副团长,全国科普先进个人。《科学画报》专栏作家。
出版植物科学散文著作《枝言草语》《植物哲学》《植物智慧》等多部。十多篇文章入选高中、初中语文试卷阅读题。《植物智慧》《枝言草语》《植物哲学》荣获陕西省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植物智慧》荣获国家科技部“2016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枝言草语》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植物哲学》《枝言草语》荣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漫画“生态疯情”》荣获“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图书奖……
爱花,也爱画,最爱之事,是以花入画。
写字,也折枝,最幸之事,是以字描枝。

史军
简介
科普作家,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前《科学世界》杂志副主编,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著有《大嚼科学·大豆的N种死法》《花与叶的生存游戏》《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也是科普畅销书《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的作者之一。

陈进
简介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2010年获得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在植物园倡导科学传播和环境教育工作,亲自主持的“环境教育实践与研究高级培训班”成为中国植物园联盟三大知名培训品牌之一。创新性地在云南省首次培养环境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以环境教育理论研究指导环境教育实践,在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BiologicalConservation Climatic Change 上发表环境教育研究论文。2016年版纳植物园被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科研科普基地。2017年,版纳植物园被中国科学院、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刘夙
简介
1982年7月生。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14年11月任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工程师,从事科普编著和科普百科网站建设。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科普文章逾百篇,参著或翻译有科普图书《基因的故事》《植物名字的故事》《万年的竞争》等12种,其中《基因的故事:解读生命的密码》(与陈润生院士合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奚志农
简介
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获得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英国 “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奖”,是首位在这两项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这些优秀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乃至 “地球奖”“保护母亲河奖”等大量荣誉。他还因为自己的贡献被云南省环保局聘为“云南省环境大使”。

孙英宝
简介
北京大学出版社特聘科学绘画家;中科院植物所王文采院士学术秘书;科普大讲堂堂主;博物精品绘团队主管;北京大学出版社自然学校校长;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顾问。
从事植物科学绘画工作20年,所绘画的植物涉及到128科,总绘图9000幅左右。先后参加《中国植物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树木志》、《中国高等植物》、《Flora of China》等著作的绘图;2011年,主编《手绘濒危植物》(第一、二卷);2011-2012年,参编《王文采院士论文集》(上、下卷),2013年,协编王文采院士专著《中国楼梯草属植物》;2014年,主编《蛇岛老铁山保护区植物图谱》;2015年,译著《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2016年,译著《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图谱》。2017年,主编《植物与生存》(中年级)、《植物创课》(中年级)、《神奇植物在哪里?》。
2013年,有三幅作品被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博物馆收藏。2014年,创建科普大讲堂。2016年,成立博物精品绘团队。2017年,成立自然科普联盟。

吴灵琼
简介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环境科学专业),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博士,曾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短期访学。长期致力于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成效评价及相应测评量表开发研究。2012年在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上发表“Exploring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for Gaug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China”一文,较早关注我国儿童群体环境态度的评估,并进行了初步的量表开发研究。目前,还致力于公民环境行为发展及干预研究,为我国环境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闻丞
简介
生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本科至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吕植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优先区保护相关领域工作,现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2007年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2016年加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十余年来,先后参与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项目,在横断山、藏东南、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进行物种调查(2005-2012年);负责“红河流域斑鼋生态调查与龟鳖类监测网络构建”项目,先后得到国际龟鳖保育基金,保护国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2007-2009年);负责“云南东部至广东珠江流域淡水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识别”,由保护国际支持(2010-2011年)。目前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参与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开展、汇丰银行资助的“自然观察”项目及“北京城市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此外,近年也广泛参与国内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项目,涉及峨眉山、青城山、青海可可西里等遗产地或提名地。